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战争频仍,民族迁移促进了全国民族大融合与文化间的互动交流。此一时期的陶俑在风格上显示出时代特征,即陶俑在形体和相貌上都表现出少数民族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甲骑具装和镇墓兽等新的俑型。西晋定都洛阳后,重新制定丧葬礼仪制度,随葬俑群种类形成固定的组合,包括:镇墓俑、仪仗俑、侍仆俑、乐舞俑和庖厨俑等。西晋王朝虽然短命,但统一全国后,葬仪制度重新规定,随葬俑群也形成了新的规范。西晋陶俑形体矮小,质料以陶质为主,造型由东汉的姿态生动转而呈现比较呆板,内容上则淘汰了东汉时家居享乐的生动的百戏人物造型。
隋唐时期,中国古典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融中外文化于一炉。隋唐俑比秦汉俑,在数量、题材、手法上都要丰富得多,且大为加强写实,其发型、服饰、体态、神情、动作各尽其妙。隋代统一全国,但随葬的俑群仍承继着北周和北齐的系统,有镇墓俑、出行仪卫和家内奴婢乐队等内容。唐代崇尚富含生命力的健康美,人物形象体魄强健,精神奋发昂扬,充满自信与生命力。文官武官俑表现隋唐时期崇文尚武,锐意进取的开阔胸襟。相对于男俑而言,隋唐时期仕女俑的艺术形象活泼写实,丰满圆润,形态生动,面目传神,注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而且手法娴熟,主题鲜明。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艳丽,款式多样;发式不惜花样翻新,见于记载的发式近百种。隋唐陶俑最大特点,在于形象塑造精妙。其制作阶段包括造型、制模、压制、修整、素烧、陶彩绘,三彩则需施釉、釉烧等特殊工艺。彩绘釉陶和唐三彩的出现,常见黄、褐、绿、白等彩,也有蓝彩或黑彩,使唐俑更添绚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