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时间的单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称为一年。大约在西周时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义引申为表示时间的词了。并且,“年”和“春”常常联系在一起。古时候,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生产,人们习惯将春天看做是一年的开始,有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说明春季对人们的意义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争有一个好的开头、开门红。
收获之后,结束了田间农活,首先想到的应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祭祀活动多是在新旧二年交替的这段日子之中举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规律。人们在特定日子庆祝丰收以及进行祭祀活动,就叫做“过年”。
4、以前“过年”和“春节”是两个概念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以前“过年”和“春节”可是两个概念。古代民间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南北朝,甚至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这使得“春节”的地位更加稳固。
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和传统,如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过一个年,大家要从腊月开始准备。春节的习俗非常多样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在春节期间都有不同的习俗风俗,这些春节习俗传承了千百年,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除夕习俗
贴福字:在家中贴福字通常都是在大年三十那天太阳落山之前要贴好,顺序应该是从外向里贴,最后一个才能贴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气都要从外面流进来。
年夜饭:除夕年夜饭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幸福,这一天,无论远近,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中与亲人共进晚餐。年夜饭的菜品中有很多寓意吉祥的食材,如鱼表示年年有余,年糕表示年年高升等,这些菜品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放爆竹:除夕放烟火爆竹最早的传说是为了驱赶年兽,人们放鞭炮来替代火,用以辟邪祛除厄运。现在放爆竹不仅仅寄托了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更是对年味的增添,以爆竹声除旧迎新。
压岁钱:压岁钱又名压“祟”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由长辈给予晚辈,用以祈求新的一年中孩子们的健康、安全和平安。
守岁:守岁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除夕之夜,家庭成员们聚集在一起,点燃灯烛,共同欢庆新年的到来,通常会持续到深夜甚至凌晨。
正月习俗
拜年: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年初一至初五,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初一早晨是向家中的长辈拜年,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大年初三之后才开始走其他的一些亲戚。左邻右舍彼此见面道一句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舞龙舞狮: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
回娘家:回娘家通常是在大年初二,准备好礼品和红包,以示孝心和对娘家人的尊重。有些地方讲究大年初二回娘家不能过夜,忌摸锅、勺,带给娘家的礼物,必须是双数,单数则不吉利。
迎财神:正月初五通常被认为是迎财神的好日子,要提前备好祭性、糕果、香烛等物,在桌子摆好,然后敲锣打鼓,焚香礼拜,虔城祭拜财神。
开工:“8”与“发”谐音,一些企业一般选择在正月初八这一天来开工,预示着开工大吉。很多企业都有开工发红包的习俗,用以激励员工新年努力工作,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点鞭炮,这样可以将不吉利的东西赶走。
逛庙会:庙会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通常在寺庙的节日或特定日期举行。现在的庙会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包括购物、娱乐、游戏以及各种民俗表演。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主要有元宵灯节、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等民俗表演。
观社火: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主要有元宵灯节、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等民俗表演。
新年伊始,衷心祝愿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蛇年大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