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称为“亚洲秀霸”的95后超模贺聪:
被称为极具“东方特色”面孔的超模李静雯:
还有最近因为“眯眯眼”被卷入舆论中心的“鬼马精灵”雎晓雯:
雎晓雯是这些模特里,唯一的一个没有高颧骨的人,但她宽眼距+小眼睛的长相,在模特中脱颖而出,极具辨识度。
当然了,这些不符合主流审美的模特们,没有一个能及得上吕燕的影响力。
吕燕本人并不黑,但为了让她符合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美”,在很多封面代言里都是黑黄的肤色,加上满脸的雀斑。
也就是从吕燕开始,白皮对中国审美的PUA开始席卷时尚圈,直至如今还有人以这种特殊面貌为标杆,称之为“高级脸”。
中国某美院里评选设计师作品,找不到那么多眯眯眼的模特怎么办?画呗。
还得叮嘱模特,能看到路就行,别把眼睛睁太开了。
结果时装没人注意,倒是清一色的眯眯眼夺走了所有人的目光。
何止是“不接地气”,简直就是“直通地府”。
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
“选模特不注重长相,是因为要突出时装的展示”
如果你质疑模特丑得那么突出,目光都聚集在模特脸上了……
那么:“不符合主流的长相就是高级的美”
如果你质疑为啥亚洲模特总是奇奇怪怪,而他们的模特却看起来很正常。
那么:“不容许多元化的审美,就是不自信的表现”
怎么说都是有理的,长期受到白皮PUA的审美观,我们也逐渐形成了“高级脸=非主流审美”的惯性思维。
近些年符合国人审美观的模特如刘雯、杜鹃走向国际T台之后,我们才惊觉,原来我们真正喜欢的是这样的面孔。
原来这样的面孔,可以更高级和有气场。
那为什么,长相奇特的模特更容易被开绿灯,获得西方时尚圈的欢迎呢?
时尚圈喜欢猎奇不假,从各种奢侈品牌推出的一些奇奇怪怪的单品就可以看出,他们总想打破常规而创造出新的审美方式:
由百分百的稻草编织而成的LV时尚草帽,官网售价8200元。
LV编织手袋,可以装超多的东西,与拼夕夕上的6元编织袋相比,似乎没太大的区别。但这玩意儿要2万多元。
还有巴黎世家售价56000元的怂佬大衣……
因此,猎奇是时尚圈的趣味。
但对于模特五官的“猎奇”是我等不大能接受的。
每隔一段时间,时尚圈就会推出一个长相充满争议的模特,来挑战观众的审美底线。
这是一位热爱艺术的上海姑娘,在伦敦时尚学院的食堂午休时被猎头挖掘。
然后一举成为了时尚模特。
如果是日常的装扮,她不太好看但是显得人畜无害。
被西方设计师包装了之后,她就变成这样:
你根本看不到她的眼珠,却感受到了如同傅满洲那样阴鸷的“气场”。
而下面这张图,引发了很多人的“恐怖谷”效应。
何为“恐怖谷”,通俗解释就是假娃娃做得太过逼真,形态接近真人而让人心底泛起恐惧的一种现象。
模特这张照片,不仅色调非常阴间,脸上的假白和反光,看起来就像一个接近真人的瓷娃娃,且非常恐怖的那种。
当然,签约她的经纪公司主打的格调就是“非常规”,他们挖掘长相异于常人的模特来加以培养。
这没什么问题,但问题出在,美国版《VOGUE》杂志在网上分享了模特的照片,并称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不少中国网友声称自己活了几十年走遍神州大地,都没有见到过这种奇特的长相。
其实这个杂志不止分享过这位上海模特,也有奇异面孔的白人或黑人:
上图是雀斑过多的法国裔美国人Maeva Giani Marshall。
下图分别是宽牙缝的光头女模Simone Thompson、被称为“胡子女士”的英国模特Harnaam Kaur、以及患了罕见疾病“ 猫眼综合症”的Caitin Stickels。
如此并不能说明,他们选用上海姑娘高其蓁作为模特,就是公平对待全世界的眼光。
因为,对待亚洲模特,西方时尚圈一直以来都有套非常固定的审美观。
眯眯眼、吊梢眼、宽眼距、高颧骨、扁平的面部……是他们眼中的东方美。
十分刻板的印象。
这恰恰违背了“多元化审美”的说辞。
吕燕之流,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风口上被推上了国际T台,拿到了无数国际时尚界大奖,从当初不被周围人注意的姑娘,成为了国际名模。
镀金之后,便成了掌握中国时尚话语权的代表性人物。
如果我觉得她的脸不高级,那么我的审美观就非常LOW。
谁都不想承认自己很LOW,于是都违心的夸着,她的脸真的很高级,万中无一啊!
这样的声音多了,也就都被自己忽悠瘸了。
文化审美霸权悄无声息的入侵,谎言说多了连自己都信了。所以才有了一系列迎合病态审美的作品和人,不断地刷新底线。
陈漫的这副作品,被记者拿到日本街头去采访,在采访之前并未告知对方,这是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广告封面。
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女人看了这副照片之后,起初认为这是非洲人,被告知是亚洲人时,她认为在恶意侮辱亚洲女性,离开时还狠狠的瞪了记者一眼。
另一位做过大学讲师的老妇人说,看服饰像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但是长相却是典型的蒙古人,她显然跟汉族女性没有关联。
第三位日本人看完之后,讥笑着说,这是欧美人凭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亚洲人吧!——他若知道这是中国人拍的,不知道作何感想。
说起日本,他们和美国不合的时候,也一度是眯眯眼的代言人。眯眼厚唇塌鼻子……他们曾被美国人称为:发臭的小个子野人。
虽然后来眯眯眼的“刻板印象”交给了中国,但时尚圈,仍然是PUA审美的重灾区。
国际上影响力非常强大的日本名模富永爱,在本土并不太受日本人的待见。他们将富永爱称为“爬虫类女”,认为她不能代表日本人的长相。
富永爱在学校时就因为细长的单眼皮被同学们霸凌,这当然是个不好的事情,但也由此可见,很多在本土非主流的长相,在西方却被推崇为“东方美”。
有趣的是,富永爱的长相虽然不被日本人待见,也比很多中国模特的待遇要好得多。
至少她不需要故意化成眯眯眼的妆容,甚至还故意把眼睛往大了画。
无论走T台还是做代言,看起来都是很正常的眼睛。
到了拍摄我们的模特时,就变成了这样子:
如果我们不服气,认为她们偏离了我们的审美观,就会被一波别有用心的人一键三连的质问:
你们难道就是喜欢白人的高鼻子大眼双眼皮?
难道这就不是被西方审美给定义了吗?
能不能对自己有点自信,我们小眼睛就不配做中国人了吗?
概念混淆完成后,下一步就会自信的说:我们中国人全都是眯眯眼,这就是高级美。
谁在搅局,一看便知。
一边迎合西方R华审美,一边叫嚣自己是小眼睛怎么就不配做中国人,这种人非蠢即坏。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在网络时代想抹掉痕迹,是不太可能的。
模特菜嬢嬢因此而翻车,不冤。
当别人对我们的偏见,包含了歧视和侮辱时,还在对方的说辞里睁不开眼睛,才是最大的讽刺。
有些模特本身就长这个样子,吕燕也好,高其蓁也罢,攻击相貌实属不应当,我们该警惕的不是模特要长什么样,而是要警惕白皮利用这种审丑,摧毁我们的审美话语权。
审美其实是不固定的。周边环境的影响,会造成偏爱某种类型的长相。
例如我们五六十年代偏爱大脸盘大眼睛肤色健康的长相,现在确实多元化了很多,无论小眼睛还是大眼睛,我们都觉得有各自的美。
在古代,我们的祖辈见到白皮肤和红皮肤的外国人,只觉得难看(普通白人好看的确实也不多)。
是什么时候觉得好看的,也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受到了西方影视文化输入的影响,主角都是帅哥美女)。
结合欧美大片里的白皮男性都是统一的审美,不存在像《尚气》主角这种长相的人。
城乡结合部既视感
而欧美片中的亚裔男人大多土鳖气质,与雄性气息完全无关……
再跳出“审美观”这个框框你会发现,西方对“东方美”的故意审丑,以及各种说辞,最终符合了这样一个结论:
亚裔男人对亚裔女性审美太苛刻,西方人才会包容各种各样的审美;
东方人觉得你很丑,但西方人觉得你很美;
你看,西方男性这么帅气,还对女人这么包容,接纳的门槛又低……;
最后,亚裔男人在亚裔女人的鄙夷目光中出局。
像不像最原始的丛林法则?争夺女性认同才是文化殖民的核心。
从以前称呼西方人为鬼佬,到现在不少女生以找黑人白人做男友为荣,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为什么他们更慎重地对待黑人的权利,却想尽一切办法的在影视文化时尚审美等方面,去歧视和弱化亚裔人种。
因为他们知道黑人翻不起浪来,我们才是他们真正的对手。
《绿皮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他们来看我表演,只是因为这样会显得他们很仁慈。
以一种施舍的姿态来彰显他们对多元化审丑的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侮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